近日,哈爾濱市南崗區(qū)聯部街一棟六層居民樓一側發(fā)生垮塌事故,樓內居民均安全撤離,未出現人員傷亡。
有網友沉痛發(fā)問,最近如此之多的樓脆脆、橋脆脆、路脆脆,仿佛我們正處于一個建筑易碎的時代,此情此景,我們的生命何以安放?
首先,應對現有建筑(起碼公共建筑)進行一次地毯式的摸查。就肉眼所及,我們根本不知道哪些建筑是高危建筑,哪些是瀕臨高危建筑。盡管海恩法則告訴我們,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但是,基于敏感不夠和專業(yè)知識不足,普通老百姓根本無法明曉哪些建筑物存在問題,但又不能不出門,這就需要專業(yè)的監(jiān)管部門,對公共建筑進行一次徹底的摸查。
其次,對問題建筑進行加固或推倒重來。早在2009年4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決定正式啟動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對學校和醫(yī)院進行加固。但顯然,從現實情況看,需要加固的絕不只是醫(yī)院和學校,不少公共建筑同樣需要。值得強調的是,前不久我國進行人口大普查,在普查前,有關部門表示在普查人口時將全面掌握哪些建筑需抗震加固,那么普查部門是否掌握了哪些建筑需要加固,如今有沒有加固?
最后,對在建和待建建筑進行嚴格的無縫監(jiān)管。當前,不少建筑之所以易碎,正在于我們曾經經歷過一個建筑快餐化的時期,并缺乏足夠的有效監(jiān)管,這就會導致蘿卜快了不洗泥。而今,這些易碎建筑只不過是報復性反彈,而我們不得不承受沉重的代價。為此,必須強化工程責任制,提高責任人的違法成本。而且應重在事前監(jiān)管,否則等到出事了再監(jiān)管,耗財耗力為時已晚。
人們對德國建筑質量津津樂道,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德國建筑之所以為人信賴,原因并不復雜,一靠的是制度,二靠的是文化。據報道,德國對建筑質量年限有著非常詳細的規(guī)定,具體劃分到建筑材料和建筑構件類別,承重結構如混凝土基礎壽命80至150年,混凝土承重外墻、砌塊墻、磚墻80至150年,鋼承重外墻60至100年,……各個專業(yè)類別都有相應的稽核員或質檢員,由行業(yè)里的權威機構派出專業(yè)人員執(zhí)行。此外,德國的全民職業(yè)素質是創(chuàng)造高質量的保證,政府每年要拿出財政收入的8%以上用于教育,小到一個技術含量很低的泥瓦工都要經過技校的培訓和學徒工的工作。
告別建筑易碎時代,須從重建制度和培植文化開始?。ɑヂ摼W)